中国出租车发展史 出租车的由来
中国出租车发展史20世纪20-30年代是我国城市出租汽车行业的大发展时期。20年代初,北京自用及营运汽车有1231辆,出租汽车行达51家.据统计,上海市于2933-1934年间,有出租汽车行达91家,营业站153处,营运汽车达1151辆。20年代末,哈尔滨由于外国侨民剧增,使得出租汽车增多,在500辆。1934年,河南出现了最早的出租汽车。开封有了首家私人出租车户,经营5辆小客车。1935年,河南长途汽车营业部购进3辆福特牌小客车,也在市区经营出租业务。当时,因出租车很时髦,用户多是豪绅富商,他们走官场,讲阔气,不惜高价租用,所以,出租车的营业状况较好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国土的沦陷,战争的纷扰,出租汽车发展受到冲击,数量急剧减少。至1942年,北京出租汽车行减少到48家,营运汽车约446辆,以后逐渐萎缩,至1946年,仅剩出租汽车303辆。上海在此期间,出租汽车行仅存30家,至1948年,出租汽车行仅有51家,车数减少到705辆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,出租汽车主要由两种成分组成。一种为私有制的出租汽车,这种成分由于服务对象发生变化,客流量下降,加上车辆难以更新,营运车辆日趋减少,到1956年前,北京市出租一汽车行仅剩30家。另一种成分为公有制事业单位,主要是为了满足接待外宾来访和重要会议需要,由各省市人发政府组建成的汽车公司和汽车队。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,国家旅游主管部门为适应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,先后在各地组建了旅游汽车队。“文革”时期,乘出租车被称为“四旧”,受到批判,车辆大量停驶,出租汽车行业处于奄奄一息状态。当时,北京市仅有出租汽车200多辆。其他城市出租汽车也为数不多。1978年12月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,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,城市经济日益繁荣,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,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,出租汽车不再是北京、上海、天津及广州、哈尔滨等大城市的专利,全国很多中小城市在1980年以后也出现了出租汽车,且连续出现几次高速发展浪潮。国家为解决群众“乘车难”问题,满足不同层次乘客出行的需要,对出租汽车行实行国营、集体、个人一起上,各行各业均可参与经营出租汽车的政策,为出租汽车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,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,形成了快速发展的态势。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,国家有关部委相继颁布了出租汽车行业的管理规定,各地政府也根据本地实际制定了不少出租汽车管理办法,使出租汽车行业逐步走上了规范化、正规化的法制管理轨道。
最早在588年出现承揽出租业务的四轮马车。
直到1620年,伦敦出现了第一家四轮马车出租车队,但是整个车队只有四辆马车,车夫穿统一订做的制服,行驶于街道十分拉风,随即这一行业迅猛发展。
随后在1654年,英国议会颁布出租马车管理法令,并给出租马车主发放营业许可证。
1886年德国“汽车之父”卡尔·本茨,发明了靠汽油发动机作动力的三轮汽车。
发展到1897年,世界上第一家出租汽车公司在德国斯图加特成立。
中国的出租车行业严格讲最早始于清朝末年。
在当时,有一些德国商人和法国商人,在中国创办了洋车行,包括上海、北京、青岛、宁波等口岸城市。
1928年,“国民政府”迁都南京,车行租车客户减少,汽车出赁业出现萎缩,每个月都有几户汽车行停业。
有些驾驶员便在既无营业点、又无车行的情况下,在车站或旅游点招揽乘客,出现招手要车方式,采用这种揽活方式的车辆被称为“野鸡车”。
1929年,仅有14户汽车行维持营业。
1931年,小轿车行增加到59户,平均每户车行有小轿车四五辆、从业人员七八名。
有车的人须加入车行,才能领取车牌照行车,习惯上把这种车叫做“走牌子车”。
在1949年,中国建国之后,出租车行业曾经存在过一段时间,在中国文革期间出租车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彻底割掉。
文革期间,中国基本上不存在出租车这个行业。
大概20世纪70年代中期,根据中国中央政府的需要建立首汽,专门为接待外宾提供出租车服务。
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,要办出租车必须有行政审批。
而且当时车很贵,发展一段时间之后就发展不起来了。
就当1992年,邓小平南巡以后,中国出租车行业进入井喷时期。
当时温州的个体户,一天可以赚100块人民币。
20 世纪80年代初,温州一般的产业工人一个月工资才30-40元人民币。
当时的出租车司机,一天可以赚到相当于一个工人三个月的工资。
1992年以后全面放开,是一个井喷式发展,各地的城市感觉到出租车发展势头太强劲,就以数量管制控制发展。
这个时期出现了二级市场,也就是黑市。
人们开始买卖私人的出租车经营权,政府认为这应该是一个公共资源,于是就推出了出租车经营权有偿使用的政策。
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,温州就开始按照建设部文件的指示进行出租车经营权拍卖,不允许个人经营。
所谓集约化经营,就是要把经营权,从出租车从业者手中无偿地拿来,这就引发经营权之争。
2004年开始公司化改革,把丰厚的利润转化到公司的帐户。
针对矛盾尖锐问题,中国中央政府提出更加刚性的控制性政策,即“刚性控制,稳定发展”。